家乡有一条平凡的小河,不只是无名讳,除了育苗插秧时人们会关注她水流量大小外,心目中早已把她忘却了。
唯一有些依恋她的是如我等一代代的小屁孩们,因那里是我们播撒青春的芳草地,是渔猎活动的乐园。
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岁月,人们生存非常困难。大人们夙兴夜寐,忙着出外挣工分,只有小孩子还闲着,于是我们约几个伙伴,带上盆子瓜瓢,到河中选择三四米长水深而浑浊的一段,用石块、污泥堵断两端来水。然后大家一起努力,一盆一瓢地倒水,直到把水全部清出,最后抓完活蹦乱跳的鱼虾,到岸上去分配。
捧着分得的一斤或几两小鱼小虾,踩着碎银般的月光,每个人像一位得胜的将军,凯旋而归。
有时,我们砍下一段竹子,划破一节成Y字形,在开口处装上一盏特亮煤油灯,再用两片刻成锯齿状竹条捆做夹子,在无锯齿端安一片薄竹条做弹簧,我们夜间的捕猎工具就做成了。
初春至春粮收割这段时间,正是冬藏粮食告罄之时,我们便约上三五个或七八个小伙伴在夜晚出猎。立春以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阳气回升,大地舒暖,小鱼,黄鳝、鳅鱼等,都会到地表浅水处放松睡眠,我们只需用竹夹夹住猎物放入背筐即可。然后拿回家补贴食物改善生活。
一般一晚要跑十几条沟,几十里路远,运气好,会有五六斤或七八斤的收获。一次,一位个矮跑得慢的伙伴边跑边哭,初始我们没在意,后来见他哭得悲凉了:你们等等我啊!我们回头:怎么啦?有东西追我啊!仔细一看,不远处果然有一条长着鸡冠昂着头口吐红信的长物,俗称鸡公蛇,此物喜光。我说:不慌,大家平举竹夹,所有灯对着它,从前左右靠近它。长物被气势震慑,刺溜一声跑了。
此事当时成为了笑谈,可今天想起来,仍后背发凉,心有余悸。
夏季来临,耕田插秧都需要水,于是,小河的两岸会平添无数只木制水车。在靠天吃饭的时代,没水是没法生产的。正午太阳暴晒,不适合劳作,下午或晚上,两岸人影瞳瞳,话语声此起彼伏;到夜深人静万籁寂寞时,两岸劳作之人彼此打着招呼:哥子,最近日子过得好吧?有时,有人哼起了民歌:
小河那个弯又弯啊
稻清草绿漫两岸
勇于勤劳可致富约
三月时过谷灿灿
小河那个滩段段啊
水随车转良田灌
青山绿水鸟语香约
子孙个个入林翰
歌声高亢婉转,在河滩、山川,密林间回荡,久久不散。尽管每天身心疲累,即使每餐食不果腹,但人们依然渴望秋季硕果累累,瓜果飘香。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条件艰苦无所谓,家永远是幸福的港湾,即使每天衣不蔽体,对生活还是充满着激情和希望。
小河太过平凡,平凡得千年一律,一层不变,但她却哺育出了一位国际伟人。生于民国20年(1931)的黄继光,平常受尽地主打骂、凌辱的他,于1951年3月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积极报名参军。
民知有所不可(不做不义之事),则天下不可以敌,甲兵不可以威,利禄不可以诱。可杀可辱,可饥可寒,而不可与叛。(宋苏轼《策别十二》)
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担任通讯员的某部二营六连奉命夺取上甘岭零号高地。零号高地两侧尽是陡坡,只有约10米宽一道山梁,敌人中心火力点的地堡筑在高地石岩上,地势隐蔽,两侧又有七八个地堡构成环形防御工事,严密封锁我军前进道路。当六连战士炸飞几个地堡后,100多个敌人在中心火力点的掩护下猛烈还击,六连爆破战士除两名重伤外,全部壮烈牺牲。
当连长万福来急得提起手雷跳出工事时,黄继光大声喊:首长不能去,把任务交给我!营参谋长张广生命令黄继光代理六班班长,率领通讯员吴三扬、萧登良完成爆破任务。在炸飞敌人另两个地堡的激战中,吴三扬英勇牺牲,萧登良负伤倒地。在离敌人只有八九米,黄继光举起手雷,正要向火力点砸去时,敌人机枪、火箭筒一齐射来,团团火花把他围住,他身体晃了晃,栽倒在地。
20日晨,天色渐亮,黄继光艰难地向前蠕动,头贴着地面,左腿在身后拖着,快靠近中心火力点时,一跃而起,张开双臂,扑向敌人正在喷火的机枪口霎时火舌熄灭。战友们的仇恨怒火,一升千丈,高喊:为黄继光报仇!怒潮般地冲上零号高地,全歼1200多名敌人,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
1953年3月3日至6日,沈阳各界人民2万余人,隆重追悼黄继光烈士,灵柩安葬在沈阳市志愿军烈士陵园。3月30日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授予模范团员光荣称号。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同年,省人民政府将黄继光生前所在乡命名为继光乡,旁边的这条小河从此也有了自己响当当的名字继光河。
1977年7月1日,为了充分利用人民渠七期工程来水优势,让继光河福泽更多的乡村百姓,在邻近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士家乡,动工兴建了一座骨干囤积水库,总库容量8920万立方米,可灌溉县南部7区39乡289村的35.84万亩田土。这就是继光湖。
她的建成,快速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向前发展,为建设四川省丘区强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